喜迎党代会

【喜迎党代会·学院发展巡礼】建筑工程学院:继往开来 砥砺耕耘 全力打造具有匠心精神的高水平建工人才

学校第七次党代会以来,学院在学校党委和行政领导下,按照学院“十三五”规划和年度计划安排,围绕任期制工作目标进一步梳理思路、开展内涵建设,探索项目化管理方法,采用“项目学院化,学院项目化”管理模式,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应用型学院。 

 

一、强化党建引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扛稳党建政治责任,营造干事创业良好政治生态。

一是强化了组织建设。结合学院实际,优化调整支部,将原来的12个支部调整为7个支部,选优配强支部书记和支委班子,实现均由教师党员担任,解决了学生党员担任支委经常更换、业务不熟的问题。二是组建了党建先锋队。学院择优遴选优秀的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组建党建先锋队,参与学院党建和组织发展工作,锻炼学生党员才干,增强了服务意识。三是实行了党员发展工作“任务包干责任制”。实行党员发展工作从五个阶段25个步骤全流程的责任包干,层层传导压力,压紧压实责任,五年来发展党员300人。四是成立了“党建+创新小组”。针对党支部组织活动形式单一、内容枯燥,党建和业务工作“两张皮”现象,借助“党建+技能竞赛、党建+乡村振兴、党建+创新创业、党建+小语种培训”等系列形式,丰富了党支部活动形式,探索解决党建和业务工作脱节的现象,促进学院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的有机融合。五是创建了党建、思政、人才培养三融合的“三全育人”新模式。通过“三全育人”试点学院建设,将党建工作、思政工作、人才培养等工作有机统一,探索建立以党建为引领,创建“组织育人”“实践育人”“教学育人”三位一体工程技术特色人才培养的三全育人模式。

近六年来,学院申报立项党建研究项目1项,2位党支部书记被学校遴选为“双带头人”进行培养,1个支部入选学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2017、2019年书记抓党建工作考评为“好”,2017、2019年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考核为“优秀”。

2.抓实思想政治工作,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一是加强了政治理论学习。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庆祝建党100周年等活动为抓手,多层次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宣传与贯彻工作,每年坚持组织师生党员到柯渡红军长征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开展“瞻仰红色遗迹、传承红色精神”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广大党员从党的光辉历程、优良传统中汲取精神力量。

二是深入开展了师德师风建设。通过编制《师德师风教育材料汇编》下发各系各办全体教师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开展师德师风演讲比赛,以推进师德师风试点学院申报等为抓手,引导广大教师真正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四个引路人”,努力打造具有工匠精神的“建工铁军”。

三是抓实“课程思政”,积极打造课程思政特色课堂。努力做到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实现全员全方位育人的重要举措。

四是持续发挥好“大思政宣讲”的作用。开展以《正——建工人的追求与情怀》为主题的大思政宣讲,打造凝练“正”的建工精神,努力把学生培养成“方向正、基础正、结构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引导大学生与祖国共成长。

学院2门课程被列为学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我院学子朗诵《百年奋斗》短视频被“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录用发布;学院与校团委一起承办的“党的光辉照我心”系列活动,登上了“新华网”等主流媒体。

3.坚持以生为本,团学和就业创业工作成效显著

学院紧紧围绕“构建和谐平安校园”这一主题,抓实疫情防控工作,时刻把学生的冷暖安危与成长成才放在首位,做好学生管理与服务。五年来,学院6个班级被评为“省级先进班集体”,1位老师被云南省委高校工委授予“最关爱学生班主任”称号,连续三年在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云南省决赛中获得金奖5项、银奖14项、铜奖22项,奖项全校第一;在云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奖数量位列学校前茅;连续三年获得“五四红旗团委”和学生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学院连续十四年获得学校田径运动会第一名。

学院坚持探索和创新就业创业工作方法,改进工作思路,深化“云就业”思维,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招聘会等形式,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和岗位,扎实做好“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指导服务模式。近五年来,毕业生去向落实率均达90%以上,多年名列学校前茅。其中,近三年毕业生到机关事业单位、大型央企、国有大中型企业等高质量就业率达60%左右,学院连续多年获得学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二、强化专业建设,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取得新成效

学院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工程造价、建筑学3个专业入选云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累计共获准立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5项,为学校立项最多的学院。“工程制图”获准省级一流课程建设,21门课程获校级一流课程立项,有11门课程获准立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培育项目。持续强化教育综合改革,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目前已培养“专业+小语种”学生439名,为学校唯一举办“专业+小语种”的学院。

持续开展建筑类专业群交叉融合的实践性教学改革,重点围绕基于BIM等信息技术的多学科、多层次交叉融合的多专业协同作业的联合毕业设计,五年来荣获全国高校BIM毕业设计作品大赛特等奖7项、一等奖11项,为云南省BIM毕业设计作品大赛获奖最多的院校之一。

  

三、强化学科带动,科学研究能力取得新突破

近五年,获准工程管理(MEM)专业学位硕士点,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获准省级立项培育。获准云南省高校城乡水安全与节水减排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高校智慧设施农业工程研究中心等2个科研平台;获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3项;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云南省科技厅重大科技专项、云南省基础研究计划项目、农业基础研究联合专项等省部级、地厅级项目43项,项目合同经费共计994.9万元;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3篇,其中SCI收录8篇(影响因子累计31.15),一区TOP1篇8.58分,二区3篇均在5-6分左右,EI收录10篇,CPCI和ISTP收录5篇;专著10部,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50项,软件著作权18项,省级地方标准1项。主持横向项目17项,项目到账合同经费共计608.9万元。

 

 

 

四、强化社会服务,乡村振兴实践初见成效。

学院高度重视社会服务工作,依托学院学科优势,积极开展脱贫攻坚、校企合作、乡村振兴等形式多样的社会服务工作。在挂钩扶贫、科技培训、规划编制、宣传报道等方面取得较大成效。

长期以来,学院坚持产学研结合,以科研促教学,以科研促生产。学院领导干部分别在姚安县前场镇木薯村、南华县沙桥镇新华村开展“挂包帮”“转走访”工作,安排驻村工作队员,在姚安县开展驻村扶贫工作。依托“三下乡”活动,开展了云南农村危房改造和美丽乡村建设。结合新农村、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学院开展了一系列规划设计编制工作。

 

五、强化专业竞赛,人才培养质量水平取得新提升

构建了国家级-省部级-校级-院级四级立体的专业竞赛体系,开展了覆盖全院所有专业的“算量大赛”“沙盘大赛”“BIM设计大赛”“结构大赛”“测绘大赛”“制图大赛”“施工技能大赛”等专业竞赛

近五年我院参赛学生比例达到在校学生的46%,各类专业技能竞赛获国家、省部级奖项达250余项。其中:获国家级特等奖6项、一等奖16项、二等奖21项,为学校专业技能竞赛获奖最多的学院。

学院下一步将以“一体两翼四轮驱动”为建设思路,牢固树立以“一流本科教育”为中心,以“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服务乡村振兴”为两翼,通过“条件驱动、能力驱动、评价驱动、治理驱动”,借助项目化管理方法,采用“项目学院化,学院项目化”管理模式,通过实施“六大工程”,助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应用型学院”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