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党代会

【喜迎党代会•学院发展巡礼】资源与环境学院:党建引领强根基 学科专业共发展

回首过往,资源与环境学院在校党委和行政的领导下,守正创新,砥砺前行,主动适应高等教育优化结构、转型发展的要求,坚持走特色发展、内涵发展之路。学院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突破,党的建设、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内部管理等方面的整体水平进一步提升,综合办学实力和社会影响力明显增强。


一、优化组织构架,党建领航发展,促进三全育人

学院党委牢牢把握正确方向,科学调整支部设置,选齐配强党务工作人员,筑牢根基堡垒,创新党建领航,促进学院全面发展。

一是优化组织构架,激发组织活力:按学科专业科学调整支部设置,构建教工研究生支部,切实发挥党支部在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二是聚焦三全育人,强化课程思政:以入选校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学院为契机,围绕立德树人,融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学院课程思政建设,《环境生态学》等7门课程获批校2021年课程思政示范项目。

三是合作共建科研平台,创新科技服务模式:围绕绿色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面源污染消减与高原湖泊治理,牵头联合中国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大理州政府合作共建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探索“科技小院”的人才培养和科技服务模式,共同打造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新模式。

四是与大理古生村共建科技小院联合党支部:探索“科技小院+高校党建+村民组织”的人才培养模式,围绕洱海流域面源污染防控与农业绿色发展,培养学生三农情怀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五是突出团建引领,践行生态文明:注重团建在班风学风、人才培养、培育带动等方面的带动作用,学院团学工作在党委的领导下,多措并举,注重专业融合、学风建设、量化评定和双创培育,五年来硕果累累。一方面,创新项目立项及获奖初见成效,2018-2022年,资源与环境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项目共立项86项,其中国家级9项,省级15项,校级62项;获“互联网+”“挑战杯”、职业规划、“正大杯”营销等省级赛事奖项30余项。

另一方面,“一院一品”品牌特色活动形成,围绕树立和践行生态文明建设,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结合专业特色,已形成“世界地球日PPT设计”“世界土壤日泥塑大赛”“世界环境日生态文明知识竞赛”等贯穿全年和全校师生参与生态环保系列“一院一品”品牌活动。

 

二、以两个重点学科为龙头,推动学院内涵式发展

(一)学科建设取得新突破

学院拥有“农业资源与环境”“环境科学与工程”和“植物营养学”三个云南省重点学科,“农业资源与环境”为省一流学科建设A类高原学科、省一流学科特色学科建设。2021年,“农业资源与环境”获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学科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生态学”获云南省一级学科硕士点立项建设。目前学院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2个、二级学科学术硕士点8个、专业硕士学位点3个。

(二)师资队伍建设有成效

积极落实“人才强院”的理念,近5年学院新增教授、副教授各11人,9名教师完成国外访学。目前有国家百千万人才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云南省教学名师1人、省中青年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才7人、省兴滇英才计划“青年人才”14人。

构建了云南省土壤资源利用与保护创新团队、省农田无公害生产创新团队、省农业环境保护教学团队、省植物营养学研究生导师团队、省土壤学研究生导师团队、省农业环境与污染控制导师团队、省高校农业资源与环境科技创新团队,教师队伍质量稳步提升。

(三)教学科研平台有保障

目前学院独立建有农业农村部云南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云南省农业环境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工程实验室、省土壤培肥与污染修复工程实验室、张福锁院士工作站、魏复盛院士工作站、省环境科学与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省农业资源与环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高校农业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省高校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工程研究中心等省部级平台9个,协同建有农业生物多样性应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农科专业基础实验教学中心等国家级平台3个,为学院教学科研活动提供有力保障。

(四)立足云南高原开展科学研究

学院立足低纬度、高海拔的区域农业资源和环境条件,针对我国西南高原地区土肥水资源分配极不平衡、农业资源利用低效、水土流失与土壤退化、高原湖泊面源污染、土壤重金属污染等资源环境问题,以作物增产、产品优质、资源高效、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利用为目标开展科学研究,在养分资源高效利用、高原特色作物营养调控、坡耕地水土保持与退化土壤改良、农田重金属污染修复、高原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等方面形成明显的区域特色和优势。


“十三五”期间主持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60余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33项;云南省重点基金、重点研发专项等28项。2020-2022年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7项(位居全校前列)。2017-2021年,共发表论文350余篇,其中SCI、EI论文100篇,主编出版专著5部,副主编学术专著1部;获得国家专利授权32项。“十四五”开局之年,获批云南省重大专项2项,申报国家重点研发项目1项。

(五)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社会服务

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与全球二十余个国家的三十多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包括共同实施项目、定期互访、共同培养研究学者等形式开展交流与合作,近年来,聘请了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美国田纳西大学、澳大利亚西澳大学等教授为学生开展线上授课。持续加强与中国农业大学等部属高校、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等国家科研院所的交流与合作,开展了联合申报项目、培养研究生、临聘授课等形式的交流与合作。近年来,承办了第十三届国际植物钾素营养与钾肥学术会议、第十四次全国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高层论坛等会议。

学院主动与行业对接,针对云南省重点发展的云烟、云花、云果、云菜、云药等产业,依托云天化、烟草等企业的支持,近年来主持横向项目52项,总经费达5000多万元,打造高原特色系列肥料和土壤调理剂,实现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提升产品质量的目的,很好地服务于云南高原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学院是云南省土壤肥料学会、云南省生态经济学会理事长单位。

 

三、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一)以专业综合评价为导向,优化专业结构,打造优势专业

以新农科建设为契机,深化学分制改革,构建新农科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厚基础、高素质、宽视野、强能力”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以专业综合评价为导向,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停办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环境科学、环境工程,新申请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依托“农业资源与环境”和“环境科学与工程”云南省重点学科、博士学位授权与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形成重点建设农业资源与环境、土地资源与管理、生态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的新格局。学院专业建设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云南省第四轮专业综合评价中,农业资源与环境、土地资源管理2个专业被评价为B级专业(专业排序均为第一)。

(二)以“双万”计划为契机,提升课程建设,培育一流专业

以“双万”计划为契机,提升课程建设。获批校一流课程26门,省一流本科课程2门(1门推荐申报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获批学校课程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教改项目15项,获批省级课程思政教改项目1项;获批(虚拟)教研室3个,黄大年教师团队3个。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生态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获批云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

(三)以社会认可为导向,强化学风建设,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通过强化榜样典型树立,在学生中形成“比、超、赶”的学习氛围,促进学风建设。以社会认可为导向,加强创业创新教育和考研动员。学院近5年总体就业落实率超过85%,本科毕业生读研升学率成倍提升,由2017年的7.41%提升至2022年的26.10%,就业与升学位列学校前列,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四)以科研产出为导向,加强导师团队建设,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植物营养学、土壤学、农业环境与污染控制等3个团队获批云南省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高级土壤学》《高级植物营养学》《污染生态学》《环境生态与生态恢复》《高级土壤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方法》等5门课程获批云南省研究生优质课程立项建设,《高级环境工程学》等4门课程获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库立项建设。学院以产出为导向,形成了研究生招生指标和奖学金评选制度,显著提升了研究生发表论文数量和质量,新增省级优秀硕士论文3篇,研究生培养质量显著提升。